3月22日“世界水日”,2022年水科学与工程春季报告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由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和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共同发起并主办,会议主题围绕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保护、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与优化配置、智慧水利与农业绿色高效用水。报告环节同步腾讯与哔哩哔哩网上直播。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民盟中央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于贵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世荣研究员参加会议。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站站长、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主持会议。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杜太生教授代表学校向出席报告会的各位院士专家表示热烈欢迎,衷心感谢各位院士专家长期以来支持我校水科学与水工程学科的发展。向特邀专家们回溯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建校特色和未来发展计划,重点介绍了水科学与水工程学科团队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取得成绩及发展规划,期望未来能得到各位院士专家的进一步指导与帮助,推动学科团队的蓬勃发展。 报告会上,王光谦院士围绕黄河流域空地水转化机理,就空中水资源定义与输送轨迹、空中流域划分与边界稳定性、内陆区空地耦合水循环演变特征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傅伯杰院士详细阐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沙变化情势,通过解析黄河流域历史输沙的稳态转换、近60年来水沙演变及归因、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碳水耦合及其权衡,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支撑。于贵瑞院士针对大尺度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及观测研究方法,从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科学发展历程、生态系统科学的科技使命、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实现方法等角度高屋建瓴地指出了生态学的主要内涵和研究重点。刘世荣研究员探讨了基于水碳权衡的岷江流域森林景观恢复,在描绘岷江流域背景基础上就水分迁移转化利用、不同植被类型产流特征、森林采伐与恢复的水文响应、植被生态-水文过程耦合等水源涵养机制,以及森林水碳权衡关系、景观恢复与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分享。每一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与报告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并就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充分的研讨。 杜太生教授代表团队就国家绿洲农业高效用水野外科学观测站的建设情况与发展规划向特邀院士专家进行了介绍,对实验站建设总体定位、研究方向与内容、建站基础、代表性工作开展、未来5年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做了详细介绍。院士专家对实验站已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与高度肯定,并就建设方案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陈宜瑜院士建议实验站要对标国家战略,从水资源、农业资源等国家需求的角度,充分发挥实验站在旱区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方面的功能。王光谦院士指出实验站在持续开展定位观测与基础研究层面上,应该借助现代信息与大数据技术往前发展,并重视农业基础研究的突破。傅伯杰院士表示实验站在以水为重点研究内容基础上,应该拓展与土壤、耕作、作物表型等要素的联系,考虑灌区农田与周边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同时要做好监测样方的科学规范设计。于贵瑞院士认为实验站应该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与机遇,在立足传统优势基础上研究更有综合性与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将田块单一技术上升到区域技术变革,重新设计提升观测与实验系统,打造具有生态与农业交叉复合特色的超级综合观测站。刘世荣研究员建议实验站在坚持原有研究特色基础上,应该结合“双碳”目标,将研究内容往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等方面延伸。 最后康绍忠院士作了总结发言,他向各位特邀院士专家前来本次春季学术报告会指导工作表示衷心感谢,认为本次报告会对水科学与水工程学科和国家野外站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各位专家针对生态水文与生态保护作了具有前瞻性引领性战略性的学术报告,报告内容丰富、辐射效应广、反响强烈。期待未来能将各位院士专家的科学理念充实到水科学与水工程研究及野外站的发展建设当中,开拓学术思路与科学视野,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揭示水科学与水工程的实际进步和重要发现,重视科研观测和实验累积的规范性,生长出科学的新创造新发现,推进学科与国家野外站的新发展。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李云开教授、中国-以色列国际农业研究培训中心主任黄冠华教授、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站王凤新教授、毛晓敏教授、王素芬教授、佟玲教授、李思恩教授、牛俊教授、郝新梅副教授、丁日升副教授、田菲副教授、杨晓琳副教授、陈曦副教授、方瑜副教授、陈金亮副教授、王棣、陆红娜等老师、博士后、研究生及其他科技工作者18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现场50人,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河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等线上参与者175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