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综合新闻
图片新闻
科研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黄淮海流域农业需耗水变化与高水效农业
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近日赴河北调研
发布日期:2022-07-25 浏览次数: 来源:水院 字号:[ ]

 

 

7月20日-21日,康绍忠院士主持的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黄淮海流域农业需耗水变化与高水效农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成员赴河北沧州、衡水两地开展实地调研。

项目组成员首先来到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试验站站长、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孙宏勇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南皮试验站正在开展的试验与示范工作,包括盐碱地改良利用与中低产田粮食增产、咸水灌溉与多水资源高效利用、抗逆植物品种选育、农牧结合循环农业,以及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依据当前研究示范成果,采用微咸水补灌技术,即全部用微咸水代替一次淡水,可节约淡水9.5亿方;坑塘积蓄、雨水资源化技术等可为区域增加3.0亿方水资源。

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试验基地,旱作所所长鲁关立,副所长李科江、李伟、乔文臣,小麦、玉米、棉花、牧草、谷子薯类和特色油料育种栽培研究室,以及抗旱鉴定、节水技术、生防技术、生物技术等十个研究科室主任及有关科研人员详细介绍了旱作所针对河北省节水压采、种植结构调整这一重要议题完成的大量有针对性的、可直接解决生产一线并与农民“接地气”的研究工作。小麦、谷子、玉米等作物的抗旱品种选育,测墒补灌、浅埋滴灌、浅层微咸水高效利用等节水配套灌溉技术,冬油菜越冬品种的筛选、谷子早熟耐旱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小黑麦、高丹草等饲草作物节水优质的新品种培育及其配套农艺工程节水栽培技术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作物新品种均可在旱作雨养区部分或全部替代冬小麦形成新型节水保育种植制度,对河北“适水种植”的落实和落地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项目组成员还走访了深州市辖区内的石津灌区,就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灌区运行管理等问题与灌区管理人员和深州水利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研讨。

7月21日上午,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5楼会议室召开了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黄淮海流域农业需耗水变化与高水效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调研座谈会。衡水市政府副秘书长石红星,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栾城试验站站长沈彦俊研究员、副站长李红军,南皮试验站站长孙宏勇研究员,塞北农牧交错带生态试验站邵立威副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潘增辉教授,旱作所所长及科室主任,市县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水文局、灌区相关人员等50余人次参会。

石红星秘书长传达了胡春华副总理19-20日在山东、河北考察水利工作并在河北衡水出席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协调小组第四次会议精神,要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不懈加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持续努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并详细介绍了衡水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行动方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情况,就“一干多支多覆面”为农业种植优化布局创造良好的用水条件等进行了说明,并对项目研究成果提出了期望。项目组王素芬教授简述了咨询项目的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内容与调研目的。河北农大潘增辉教授就河北省水资源管理现代化思考进行了讲解,沈彦俊研究员就京津冀地区蔬菜耗水、南水北调费用及政府支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衡水市水利局就全市水资源、跨流域引调水情况及下一步引调水指标分配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市农业局对全市粮食生产、休耕、旱作雨养、高水效作物的种植以及结构调整后市场价格波动及政府贴补等情况进行了阐述及思考。深州灌区就渠灌区的维护与管理以及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模式中存在的灌溉问题与困难进行了剖析。景县水利局与农业局介绍了景县作为产粮大县在种植结构调整、轮作休耕、旱作雨养、保护性耕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农艺一体化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情况,并分享了土地流转、大规模主体经营合作社上比较成功的案例与经验。

7月21日下午,项目组来到景县志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其3000亩的土地流转的种植模式、节水技术、耕地保育技术、无人机作业等进行了调研。农场现已普遍应用自动伸缩式喷灌、微灌水肥一体化、浅埋滴灌等节水施肥技术,良好结合农机农艺配套技术,并对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主推的“大豆玉米间作”开展示范。正如农场主所言:“搞农业需要情怀,必须插上现代化机械化的翅膀,才能有收益”。

本次河北调研活动顺利完成,项目组成员均表示收获颇丰,所见所闻、所感所学均有助于本项目的深入推进。通过调研,项目组成员与基层农业水利技术和管理人员建立了密切联系,为项目后续工作的数据和基本情况采集创造了良好条件。项目组成员杨晓琳、黄峰、方瑜参加了本次调研活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